我捧着《爱的艺术》读完了前言后,我明白了为什么我总会在博客编辑页面迟钝不敏。

我从没有怀疑过自己是个热爱思考的人,因而在这之前,我一直相信我将有很多话要说,有很多想法要跟大家分享。不过后来开了博,写了几篇文章过后,我渐渐地发现其实我能说出来的想法其实很少。而这是表面现象,真正的原因是,我能说出来的有营养的话很少。

我始终相信,要评价一个人,只消听他说话或者看他写的文字,词里句间、字里行间都能透露一个人的内涵。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,就像“气场”的存在一样有趣。也许反过来想会比较容易理解,如果一个人有内涵,则他的言行举止都将与他的内涵相呼应。

我想说的是,其实我还是一个肤浅的人,我的内涵还稀薄,我的话语还单薄,我的想法还幼稚。原因很简单,我读过的书其实很少,我看过的杂志不能给我带来太多的收获,我看过的电影只是给了我感官的享受——这是最底层的享受,我写过的文字基本是无病呻吟,又或者只是随心所欲的噫语,我一直在做的只是在cnbeta上看互联网资讯,在谷歌阅读器里看最新的翻墙方法、标题有趣的果壳文,以及粗粗浏览名博里的高深的文章——那些才是有营养的文章。我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我的肤浅,这是活该。

在来大学之前,我说过,我向往这里的图书馆。我当时非常相信阅读的力量。刚来的几个星期,其实我的确如我所愿,有事没事就去图书馆,随便找书看,当时还做了很多笔记,并且决定以后每看完一本书都要在笔记上记着,这样在毕业的时候就可以知道自己看了多少本书。几个星期过后,因为嫌弃图书馆离宿舍太远,我渐渐地远离了她,有可能让我兴致满满地跑去图书馆的只有那里的电子阅览室。再后来,借了几本关于计算机与网络的书,我便埋在里头,埋在里头。

有趣的是,我没有哪天没有看借来的书,而且看的很认真,可是我依旧觉得空虚,我甚至觉得迷茫。用诗意的语言则是,心灵干涸了。我于是明白了,真正能救赎灵魂的不是任何关于技术、技巧、宇宙的知识,而是那些关于人生、关于情感、关于道德的思想。我不得不承认,文理分科真有很坏的一面。

我不愿意妄下决心,多年的经验告诉我,对于一个成熟的人,决心是不能随便下的。我只希望自己每一天都能记住,关心自身、关心人生。阅读与思考的深入,带来的表达即使是“浅出”,也是丰满的。